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哲学系  >  副教授

师资队伍

刘乐恒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8-06-25


undefined

 

姓名:刘乐恒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教研室:中国哲学(国学)教研室

 

办公室:B534

接待时间:周一下午4:00—6:00

 

邮箱地址:liuleheng@gmail.com


 

简 介

暨南大学中文系(基地班)学士(2003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硕士(2006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中国哲学博士(2010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13

曾访问多伦多大学东亚系(2010);并在美国西肯塔基大学讲授中国哲学英文课程(2013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18-

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心性问题的现代性阐释”青年团队负责人(2016-

《儒家文化研究》学刊编委(2017-

 

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1、现代新儒学

2、中国哲学心性论

3、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

 

个人陈述:现代新儒学是本人的主要研究领域。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本人将集中消化和继承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六位新儒家的思想,并试图作出哲学思考与哲学史研究上的推进。在哲学思考上,本人试图从通过“感通”的视野以论说、呈现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的心性论传统,并使之与印西诸哲学形态作出系统的互动与辨析,以展示出儒学心性论的义涵、位置与价值。在这一哲学思考的基础上,本人亦试图延伸至对中西哲学史的研探以及对中国哲学经典的诠释上。本人秉持以问题为中心的学术态度,以及思修交养的人生追求。

 

开设课程

1、中国哲学史(上、下)(哲基班、人文班)

2、现代中国哲学(哲基班、哲院硕博班)

3、四书研读(国学本科班、哲基班、全校公选课)

4、国学通论(国学本科班)

5、书法篆刻(国学本科班)

6、宋明理学原著选读(哲学硕博班;与文碧方教授合上)

7、中国哲学原著选读(哲学硕士班;与吴根友、秦平教授合上)

8、中国哲学方法论(哲学硕博班;与储昭华、连凡教授合上)

9、二十世纪中国哲学思潮(哲学硕博班)注:主讲现代新儒家哲学

10、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哲学硕博班)注:主讲现代新儒家的文化哲学

 

主要论著或代表作

一、学术编著

1、《现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18年。

2、《大家精要·马一浮》,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3、《中国哲学心性问题的现代性阐释》(主编),岳麓书社,2017年。

4、《马一浮六艺论新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5、《伊川理学新论》,岳麓书社,2014年。

二、主要论文

1、《“内圣转外王”:儒家政治哲学的新视野》(2.5万字),《齐鲁学刊》,20188月(待刊)。

2、《感通·生生·性情——唐君毅心学观重探》(2.8万字),《阳明学研究》,第3期,2018年。

3、《“超越”、“能够”与“应当”——唐君毅早年对于心性本体的体证》(2.3万字),《东方宗教》,2018年。

4、《王阳明“良知”说的感通之维》,《人文论丛》,2017年,第2期。

5、《“感通”与“形上”——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对于心性之维的揭示》(2万字),载《中国哲学心性问题的现代性阐释》,岳麓书社,2017年。

6、《道德主体性是现代新儒学核心论题》,《社会科学报》,2017620日,第2版。

7、《“感通形上学”——晚年唐君毅对心性问题的论证》,《宜宾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8、《心·感·观——论马一浮与唐君毅人文思想的相承性》(3万字),《众里寻他千百度——中国哲学的理念与方法新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版。

9、《马一浮与唐君毅人文思想的对比与会通——兼论现代新儒学的分系问题》,《二十一世纪当代儒学论文集Ⅱ:儒学的全球化与在地化》(台湾),2016年。

10、《当代儒学复兴之路及其三个误区》,澎湃新闻“思想市场”栏目,2016428日。

11、《〈老子〉道论背景下“慈”的思想》,上海师范大学《东方宗教》,2016年。

12、《论马一浮的中西哲学观》,《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2016年。

13、《唐君毅与牟宗三对伊川理学的理解与阐释》,《宜宾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14、《论马一浮的诗学观及其佛教维度》,《人文论丛》,2015年第1辑。

15、《六经开启出来的意义机制与生活世界——马一浮六艺论疏解》(3万字),《二十一世纪当代儒学论文I:儒学之国际展望》(台湾),2015年。

16、翻译:Mutual Concealment Between Relatives Revisited: A Response to Liao   Mingchun and Liang Tao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46(3): 67–95, 2015。作者:郭齐勇、张志强;第一译者:刘乐恒;第二译者:王林伟。

17、《中西文化的对话与融通——访比利时鲁汶大学戴卡琳教授》(第二作者,与肖航合撰),《哲学动态》,20143月。

18、《论张载哲学中的“感通”问题》,《人文论丛》,2014年卷。

19、《〈程氏易传〉论道与政的关系》,《政治思想史》,2014年第4期。

20、《唐君毅感通思想概述》,《宜宾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21、《唐君毅易学思想中的“感通”问题》,《周易研究》,2014年第3期。

22、《复性与创性——疏解马一浮与熊十力关于〈周易〉思想的辩论及其意义》,《哲学与文化》(台湾),201411月。

23、《论孟子的“外推”思想》,《哲学与文化》(台湾),2013年第6期,第163-178页。

24、《马一浮六艺互摄论析论——以诗教和易教为中心》(2.6万字),《汉学研究》(台湾),2013年第4期。

25、《程颐性理说新诠——兼对牟宗三之程颐研究的省察》,《现代哲学》,20132月。

26、《孟、庄养心工夫的对比与融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1月。

27、《一个本源而本真的意义机制——马一浮六艺论新诠》,《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月。

28、《丛林制度与儒家礼制》,载《佛教与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29、《从“变化气质”到“刊落习气”——阐释马一浮融摄儒佛的现代新儒学工夫论》,《人文论丛》2011年卷。

30、《简易视域中的朱陆之辨——论马一浮对宋明理学两大系的融通与判析》,《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

31、《意义的本真、变异与衍生样式——马一浮六艺判教论新诠》,《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

32、《〈物不迁正量论〉辨析》(2.7万字),《汉学研究》(台湾),2010年。

33、《马一浮论老子与道教》,《当代儒学研究》(台湾),2009年。

34、《马一浮与现代新儒家》,《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35、《〈易外别传〉初探》,《弘道》(香港),20056月。

 

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在研:教育部项目“阳明心学的历史渊源及其近代转型”子课题“现代新儒家对阳明学的继承与开拓”

 

社会兼职

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法生教授主持之中华家教家礼微信群《论语》讲座(2016年至今)

 

获奖情况

第五届“刘静窗先生现代新儒学研究青年教师奖,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14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