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心性问题的现代性阐释”研究团队举办第五次学术工作坊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8-06-18

本网讯(通讯员:曾召苗)2018年6月16日,由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心性问题的现代性阐释”研究团队、教育部项目“阳明心学的历史渊源及其近代转型”课题组以及珞珈青年人文讲座读书会主办的主题为“从孟子到王阳明——儒家心性之学的诠释与界定”的学术工作坊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召开。

来自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国学院、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台湾研究所、安徽师范大学哲学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武汉理工大学哲学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5位学者在讲座中围绕“儒家心性哲学”的论题,分别提交了相应的论文并且报告其最新研究成果。武大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与武大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作为嘉宾在开幕式致辞。

郭齐勇教授以王阳明和曾国藩为例,指出从心学的本位来讲,“不为圣贤,便是禽兽”,在现代多元的时代,人可以有很多的选择,但有君子和圣贤志向的人,还是需要提撕自我,在生活日用中推致良知。良知之心是人的定盘针,是人当下的是非判断。良知之心可以分解地讲,也可以合一地讲。吴根友教授则以其阅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体会为出发点,分享其最近的研究心得与学术观点,并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界应通过理性概念、逻辑架构等,以现代的哲学语言阐述心性之学,并且讲述了中国哲学、儒家心性之学在世界哲学中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本次研讨会共分上午、下午、晚上三场,每场有5位学者报告自己提交的论文,每次报告后都有充分的讨论互动。武大哲学学院李健君博士以“自欺”与“伪善”为中心,讨论了黑格尔哲学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关系;刘乐恒博士则以“仁心感通和道德生成”为问题中心,重新分析和探讨了孟子“恻隐之心”的论题;廖璨璨博士通观宋明理学以及清初王夫之、方以智等对于孟子性善论的阐发,并试图展示其中的哲学史脉络;连凡博士以黄宗羲的心学理学观与《宋元学案》为论述的重点,系统总结了谢良佐的心学思想;哲学学院毕业的刘依平博士则细致辨析了朱子的礼的思想,得出朱子有“摄仁归礼”的思想取向。国学院沈庭博士别具一格,细致探讨了佛家唯识学与孟子心学互动交融的可能性;武大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张昭炜博士分享了其对孔孟儒学的“缄默”之维的探究;王林伟博士辨析了孟子心学与义务论、德性论伦理学的异同,指出孟子的伦理学是一种蕴涵情感与价值的“广义伦理学”; 武大台湾研究所的谢远荀博士系统论述了以孟子心性论为基础的教育哲学思想;安徽师大余亚斐博士讨论了儒家心性论中的“习”、“心”、“情”三维度;华中科大哲学系廖晓炜博士则重估当代学界对于荀子人性论的各种新论,并指出“性恶”论仍是荀子人性论的最合理定位;武汉理工大学哲学系杨杰博士则探讨宋明理学家对于道家的“无为”说的批判,以及其对道家“自然”说的吸收;岳麓书院杨柳岸博士通过文献疏证的方式,辨析王夫之的“造命”说以及当代学界对“造命”说的误读;中南财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黄燕强博士则以梁启超的观点为中心,梳理了清代学术思想界对于宋明理学的“反动”之说。

参会学者的报告简洁而系统,其观点有理有据,围绕各个论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讨论环节亦是热火朝天。

会议结束时,团队负责人刘乐恒老师对参会学者表示了感谢,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且询问了旁听讲座的部分学生的感想,同学表示收获颇丰,此次学术工作坊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据悉,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心性问题的现代性阐释”研究团队成立于2016年,该团队以学术工作坊以及读书会为主要培育形式,除本次工作坊外,团队曾主办了“心性问题与世界哲学”(2016年12月3-4日)、“性情与道德”(2017年1月16日)、“良知·感通·工夫:阳明心学新诠释”(2017年6月4日)、“唐君毅心性论思想解读”(2017年11月26日)等四场学术工作坊。

(摄影:宋柏杨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