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国际交流 党群工作 学生工作 图书分馆 规章制度 信息公开 作风建设 下载中心 研究生招生复试 党史专题 English Version
学生工作2
珞珈山上教授公寓的现状调查和保护开发考察小分队
点击:     发布时间:2006-02-15

暑期实践考察报告

一.前期设想与实际条件的限制:

在《申请书》中,我们早先设想我们的调查工作主要是弄清楚这些教授公寓的历史,包括其建设的历史,曾经都住过哪些名人及名教授,建筑本身维护的历史等,并借鉴武汉其他历史优秀建筑保护开发的成功经验,拿出我们对这些教授公寓保护开发的方案。这些工作的完成主要依赖两个途径:一是走访一些曾经住过的老人及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二是去学校档案馆查资料。要真正得到关于这些建筑历史的详细资料,第二个途径显然更为重要,然而遗憾的是,档案馆并没有多少有价值的资料,对其历史的了解只能依赖第一个途径,并且在参观了武汉其它保护相对成功的历史建筑之后,我们发现拿出成熟的保护开发方案,并不必然要经过对其历史进行极其详细的调查这一过程,所以我们适时调整了我们的调查任务。

故我们主要把精力放在四个方向:一、走访住过的老人;二、走访学校后勤保障部;三、参观武汉其它历史建筑的成功保护经验(主要是武汉美院校园内的朴园和榆园,还有位于汉口南京路的吴佩孚旧居);四、拿出我们的保护开发方案。

二.实地考察所得建筑之概况:

这些建筑位于珞珈山南坡,其中周恩来旧居和郭沫若旧居为第五批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它为武汉市历史优秀建筑。

这些建筑全部建成于上世纪30年代,据老住户说,它们仅仅在上世纪50年代被整修过一次,而且是伤筋动骨,有的房间木地板竟被换成水泥的,可以说是一次破坏性的整修。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建筑的损坏日甚一日,墙砖粉化严重,房间内部的木结构多遭白蚁蛀空,有的楼梯倒塌,地板下陷,门窗等遭风雨侵蚀,仅剩下一个框架。现在学校等这些老建筑几乎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只是在近年来,随着原来住户的陆续迁出,将已经无人居住的房子底层门窗全部封死,致使屋内通风不畅,加速了房间内部木结构的腐朽,给了白蚁的生长一个更“优良”的环境。据我们的实地考察结果,我们发现这些老房子岌岌可危,内部早已面目全非,水管、电线等杂乱堆积(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它当初设计的巧妙,可以看出它们的排水系统很好),火灾隐患严重,若一不小心发生火灾,则整栋房子将付之一烬,后果不堪设想。

房子周围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环境幽雅、让人心旷神怡,充满大自然的气息,堪称最佳的人居环境。但是,我们看到,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不小的垃圾堆,很煞风景。环山路在其他地方修得很好,但是在这一段却很遭,显出很长时间没有整修过的痕迹。房子门前多是林间小道,固然很有山水情调,然而小轿车等却不能到达门前,可以说交通状况不佳。

三.走访老住户所得资料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有幸遇到一对从1959年便住到那里至今的老夫妇,他们说由于这里山高林密,故夏天很凉快,加之处于珞珈山南坡,冬天武汉的大风跟本与这里无缘。他们不但与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栋房子很有感情,而且对这里住过的老教授也有很深的印象,当我们问起这里都曾住过那些教授时,他们说:“我们这间房子住的是桂质廷、许海兰夫妇(桂希恩教授的双亲),他们一家人对人特别亲切,原来这每一栋房子只住一户教授,后来就住四五户。解放后把这些教授整的是够惨,我们旁边住的是数学院一对姓刘的教授,都是留过洋的,后来被打成反革命,两口子气不过,全部上吊了,那时侯全整的是好人那!”我们还问了很多教授的住处,他们说:“其实你们说的人我们都很熟悉,只是现在老了,脑子不好使,具体住哪里已经记不清楚了。”当问起他们对这些建筑现状的看法时,他们说这里非常适合居住,他们根本不舍得搬走,他们认为学校现在把他封起来太可惜了,应该租出去住人,“房子有人气才不会老化”。(所引话语经我们采访所得,个别字有改动)

四.走访学校后勤保障部所得资料

武汉大学后勤保障部的闵其武副部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用了一句很形象的话来描述那些老建筑“咬着是个骨头,吐出来是块肉,这成了我们后勤保障部的一块心病。”

闵部长告诉我们。这些建筑共有21栋,其中郭沫若故居和周恩来故居属于国家级保护建筑,其他的则是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根据现行政策,这些建筑是可以住人,可以出租,但是不能出卖,更不能拆毁。学校后勤保障部也一直在想法设法,想将它们加以开发和保护起来。几乎每年后勤保障部都要给学校打报告,提及这些建筑的维修开发问题,他还交给我们一份文件,是关于今年暑期修缮工作的计划(见附件),我们可以看到上面有关于这些老房子的维修建议。但是,据他估计,今年可能又不能得到批准。

闵部长告诉我们,他们曾经设想过,将这些建筑开发出来,做成校长“行宫”,当学校召开重要会议,或接待重要客人等的时候,校长就在那里接待,正如布什的加州农场一样。这样不但可以节省一大笔招待费用,同时还可以显出武汉大学的独有魅力和高雅风格。另外的一个想法则是将其中大部分还原它们原来的功能,恢复成高级别墅,供武汉大学高级优秀人才居住,这样的话,既可以给教授们提供一个做研究的良好环境,也是对他们贡献的充分肯定。

闵部长告诉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修葺一栋旧房的经费要超过修建一栋新房的30%--40%(美院两栋老建筑开发总共花了上百万)。目前,武汉大学正在修建一系列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相对于它们来说,整修这些老房子就显得没那么迫切,学校也希望能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的资金,可是愿意投资的人并不多。

在资金问题的困扰下,学校不得已对这些老建筑采取了消极的保护方案;住户只出不进,搬出一户就封一户,以防止外来闲杂人员的破坏。学校也知道这种方案并不妥当,但目前也只能如此。

五.武汉其它建筑的保护经验

我们还去参观了位于武昌昙华林路湖北美院内的朴园和榆园,以及汉口南京路的吴佩孚故居,它们的保护开发都做的比较好,这些建筑的主管部门并没有拿出一分钱来做老房子的维护工作:朴园、榆园是由美院的几位老师自己出钱进行维护,由此换得榆园的使用权,作为他们的个人工作室,其所从事的艺术行业正好与老房子的古朴典雅相得益彰,老房子较高的美学价值对于提升其工作室的高雅品位有很大的帮助,而朴园则改造成招待所,并附带有咖啡吧,作为外教及外宾来美院的落脚地,即塑造了美院的良好形象,也实现了建筑保护于经济价值开发的高度和谐统一。吴佩孚旧居则改造成名为吴家花园的酒吧,维修改造费用由吴家花园的老板出,其古色古香的风格正是现代年轻白领所钟爱的(虽然价钱并不便宜,但生意还算不错,要知道你在这里喝一杯咖啡的钱不仅包含了咖啡的价值,还有参观名人旧居的门票钱),同时能最大程度的保持名人旧居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六、我们的保护建议

在考察了这些建筑与走访老住户们,以及参观昙花林、吴家花园等处之后,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对这些老建筑们加以开发。

一、 总体规划的统一性

学校在整修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总体的规划,保持整个建筑群风格等的统一,不大改动建筑外部风貌,同时,该建筑群周围的道路、树林等都需要学校加以整修和维护,保持原生态的环境。总体规划是整修和开发的大前提。

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我们建议的基本思路是以使用权换取整修资金。采取“谁开发,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各房子区别对待。我们建议学校不妨向社会各界招商引资,武大校友、各类从事文化行业的企业、武汉大学校内单位、本校教职员工等,凡是有投资意向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对它们进行投资,我们还认为,与学校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可以优先考虑。

三、 使用用途的多样化

至于开发后的房子用途,我们认为应当遵循出资者的意愿(当然不是完全听从,总不能用它们开集贸市场吧),只有给予出资者一定的使用自由,才可能有人会乐意出资。学校也可以投资开发几栋,做为高级宾馆、会议场所等都是可以的。

四、学校政策的开明性

总的说来,这些老建筑的整修开发是一件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单位,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协调统一。希望学校能以更开放的眼光和更开明的态度去对待它们,在吸引资金来源、制订开发规划上能不拘泥于旧有政策的限制。

?P class=MsoNormal st?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NDENT: -84pt; mso-char-indent-count: -7.0; mso-char-indent-size: 12.0pt"> 七、小组感言(成员心得见附件)

不知不觉间,为期5天的考察实践活动就已经结束了,大家都很累,但是心里都对这次活动感到不虚此行,大家热情都还蛮高,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进一步了解了武大,并更加热爱武大。那些古朴典雅的建筑、热情的老人家们、坦诚的学校领导,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衷心地希望这些老建筑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更好的保护,让美丽校园再添靓景,如此,则我们之心愿可足也。

м/P> 2005年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组

2005-9-12

地址:中国 武汉 珞珈山 邮编:430072 版权所有 © 2013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教师登陆 旧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