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国际交流 党群工作 学生工作 图书分馆 规章制度 信息公开 作风建设 下载中心 研究生招生复试 党史专题 English Version
学生工作2
武汉市内流浪乞讨人员暑期社会调查
点击:     发布时间:2006-02-15

总体来说,这次社会调查不是很成功,这是武汉市的炎热天气造成的。刚好在七月中旬开始,武汉的天气长期徘徊在36℃以上,非常难受。这样的天气,人们一般不会出门,那些流浪乞讨人员因此也就会少许多收入。再者,他们待在大街上,也是十分辛苦的。所以,据估计,有一多半这类人员选择了离开武汉。在以往的准备期中能见到的“盛况”在这个时期没有出现过。因此,由于这个先天条件的限制,我们的社会调查效果不是很好。

但我们至少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就现有的条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我们了解的情况,简略做以下介绍。

一、 浪乞讨人员的分布情况。

在繁华商业区分布最广,尤以江汉路步行街和司门口一带最多。其次是两大火车站,各大超市,商场门口也多有徘徊者。某些公共汽车站也有少量。甚至武汉大学门口也时有这些人员出现。总的来说,他们一般出现在人流量大的场所,尤其是商铺云集的商业区。这些地区的利润无疑是最可观的。

二、 流浪乞讨人员的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

老年人最多。以前听说有儿童,这些一般都是有大人暗中控制。职业乞丐在这段时期都离开了武汉,因此此次调查中基本上没有见到儿童的流浪乞讨人员。也由于同样的原因,中年人也不多见。可得出结论,我们调查中遇到的这类人员绝大多数不是职业乞丐,而是真正有着一定困难的。否则这么热的天他们也不必在街上受苦。在性别上值得注意的是以男性居多。

三、乞讨方式。

就我们所见,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游动行走乞讨。这类人员最为广泛,一般是衣着破烂,手拿一个塑料碗,里面有一些硬币。他们一个个向行人靠近,晃动手里的塑料碗,发出叮当声,用一种乞求的脸色望向行人。他们活动的范围往往局限于一处。在火车站、公交车站和商业区大多是这类人员。

但我们也见到了若干“异类”。有一些人,在商业区一个店铺一个店铺地进去乞讨,但十分罕见。

二是停在一个地方,把塑料碗放在地上的。这类人往往在旁边放一把拐杖,以示身有残疾。但这些残疾有的是真,有的是假。还是由于天气炎热,职业乞丐离开武汉的原因,那些道具是一张写满字的纸片的乞讨人员不见了。这类人员大概往往是职业乞丐。

三是卖艺者及用某些行为吸引人们注意。这类人员往往演奏一种乐器以吸引人们注意,博得同情。

另外,就我们以前的;了解,职业乞丐大多会利用一些小孩子来博取人们的同情。大多数是暗中掌控小孩子来乞讨,甚至是抢夺式乞讨。还有一些则是找一些身带残疾的小孩子来博取同情。但这些孩子往往却并不一定是他们的亲生。这些都是职业乞丐,这次调查中并没有见到。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在那些在一地的乞讨人员,有的手中还拿着一个塑料袋。他们一边乞讨,同时也在捡破烂。有时他们在向行人乞讨,一会儿又会发现他们在翻垃圾桶。看来这是他们的谋生方式。乞讨和捡破烂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同。在他们的附近,有时也可以看到一些人正在捡破烂。我们观察了一会儿,不见他们有乞讨行为。但也许明天他们也会这样去做的。这些人应该是真正的乞讨者。

在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我们试着做了另外的一些尝试。我们曾努力与一位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交流,但收效甚微。也许是我们不善于这种交流,也许是他们不情愿,总之没有进行过比较彻底的讨论。我们对此也没有什么经验,这种情况是很遗憾。

总之,近十天的调查进行下来,我们发现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社会调查,与人讨论请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一点我们做得不是很好,不过他们的戒心也确实很重。我们于是和一些店主进行了一些交谈,向武汉市城管部门一些同志了解了情况,又上网搜索了大量资料。经过整理,得出我们对于武汉市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大体认识。

总的来说,武汉地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并不十分严重,就我们从一些南方地区同学处以及网上了解到的情况作为横向比较,比起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武汉市这类人员算是比较少的,而且还远远说不上已经构成职业化乞丐帮派。

不可否认,武汉市的经济总体势力比不上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而且,武汉市的消费水平在全国城市中是最低的一批。市民富裕的并不占多数,也绝不会在施舍上有大手笔。而且既然消费水平低,在这个地方谋生也相对容易。

武汉市的经济比不上广州、上海、甚至佛山、温州等地,而且武汉市历来不是外来人员大规模流动的目的地。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武汉历来是作为物资、人员流动的中转站而不是目的地。每年进入武汉定居的外来人口的总量还是比较少的,且本省人居多。众所周知,流浪乞讨人员绝大部分来自于外来人员之中,因此外来人口不多,本身就导致武汉地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总量不会多。就算武汉的经济搞上去了,由于这一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并不大,也可能还是吸引不了太多外来人口。

综上所述,武汉市内城市流浪人员的总量是比较少的。但这并不表示这种现象就可以忽视。

乞丐的问题其实主要是职业乞丐的问题。前面所述,这次调查没有机会见到职业乞丐。我们从其它渠道了解到,武汉市内的职业乞丐还是比较严重的。虽然并不是持续的,但某些时期这类人员还是比较猖狂的。尤其是那些大人们暗中操控小孩子,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职业乞丐是类似于流浪无产者的群体,这种社会现象是非常复杂的。打压不是解决问题的理想方法,但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它,短时间之内没有好的办法。幸好武汉市的职业乞丐现象不怎么严重。

对于那些实在有困难的乞讨者则又另当别论。由于社会上收入差距的实际存在,两极分化的出现,乞讨者的出现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没有必要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的。只要制订对应的有效的政策,能够平衡这种差距,这也是政府部门所应当做的,因为政府的一大作用就是努力维持社会有序运转下去,保持社会的稳定。

在调查中我们有很多感触。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在炎热的天气下努力工作,这里面既有这些流浪乞讨人员,也有捡破烂者,路边的等待揽活的农民工,以及小摊小贩,店铺里的店员,等等,甚至包括我们,这些平日在学校里过着还算安逸日子的学生,今天也实际感受了生活的不易。

这些东西是要在外面才能体会得到的,本能认识到的一些东西。它并不单单让我们认识到了辛酸辛苦之类,还给我们呈现了一种真实生活的样态。也许我们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并不是一种太过于真实的生活吧。

最后,我们觉得这次社会实践是大体成功的,我们毕竟认识到了许多东西,但从实践本身来看,由于经验不足,以及能力差距,做得还不够好。

附录:个人总结

这次实践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道德与温饱的问题。没有温饱,何来道德?虽然古人有饿死不失节的话,但温饱是一个人活下去的最起码需要,活着都没法满足了,作为一个人的道德要求恐怕也就没有实际意义了。以前我只是对这类人有一种淡淡的印象,现在实际地接触他们,我总在想,跪下来或者其它的乞怜的动作,这么熟练地做了出来,这到底是他个人的悲哀,还是社会的悲哀呢?

道德这个概念是个无法说清楚的问题,何况,乞讨,这个几乎伴随了人类一直到现代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许还说不上是道德方面的。甚至有“乞讨权”这样的说法。如果一个人选择乞讨作为他的生活方式,也许就不能认为这不是他的自由,如果一个人认为这无关道德,而只是一种他想的生活方式,固然这无法理解,但也实在不是一种过错。当然,这种人毕竟是少数。

有的人是因为实在无能为力,不过我相信这种人很少。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基本可以解决所有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不是像旧社会一到大灾年份非去讨饭不可。因此大多数人的乞讨实际上是一种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来牟利。这是一种职业,一种奇怪的职业。可是他毕竟付出了一些什么,比如说羞耻心,难道说向人乞讨是一种容易的行为?这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职业,但是能够出卖羞耻心也不容易。

我最近看到过一种所谓“跑站”的概念,说的是在政府设立的救助站里,有的人随便选一个地方说是他的家乡,来打工怎么怎么的,身无分文想回家,于是救助站给他免费吃住一两天,再给他一张到他“家乡”的火车票。这人就这样如法炮制,竟然可以免费畅游中国。与乞讨相比,这种人的不劳而获更方便,甚至不用付出出卖羞耻心的代价。如果说乞讨是利用人们的同情,那么“跑站”利用的是政府的同情。这两种行为有相似的地方。

“跑站”是最近一两年才出现的新名词,它的出现,其背景是中国收容制度取消之后对于城市中三无人员政策的真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制度来处理这种状况。于是有人利用了这种政策上的不完善来钻空子,可见世上永远都会有一些人在想着如何占便宜,这也实在怪不了他们。因为图方便占利益是人的一种本性,错误不在于这些人,而在于社会的制度,如果制度不完备,就一定会有各种各样对付它的法子。怎么说呢?社会行为是极其复杂的,制度本身就是为了尽量平衡社会整体,使之有序运转的。

再扯远一点,贪官污吏岂非也是不劳而获吗?而且更为可恶。这些行为都有相似之处,都是利用了一些制度的缺陷,人们占小便宜的心理是善良的,这实在是无法推到道德的高度之上的。

乞讨,能与道德有关吗?如果说这些违纪违法钻空子的行为真的不够违法,那么,不道德甚至会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我觉得,社会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复杂的,社会行为是复杂的,我们的社会有着众多的制度,有着众多的规则约束我们,这些规则是使社会有序运转的基础,可是总有人能利用他们的聪明来钻空子,来谋取利益。实际上,我们的法律一直在完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法律的漏洞在不断地被某些人利用。从而将它的弊端暴露出来,才使我们意识到不足,才去修改完善。

人们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具有一种实验性质,只要有条件,就会有一种社会现象出现,然后又会有制度来控制。在各种规则的控制下,才能使社会有序运转。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伴随人类社会的历史。因此我觉得任何社会行为的出现都算不得有什么对与错,当然这是社会宏观而言,从某些具体个人来讲,任何社会行为都会有它的受害者和受益者。

法律是人定的,道德也是人为形成的,许多事情并非有严格的对与错,乞讨并不是与刑事犯罪相同的社会行为,就算是刑事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行为也有它的存在之处。

因此,社会行为是很复杂,难以说清楚的。乞讨,从社会行为的角度来讲,也是难以说清楚的。

以前,偶尔和别人说起关于乞讨的话题,当作聊天随便说说,也有一些认识,这次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具体地接触这种现象,每天感受着它,观察他们,也就在思考一些有关的问题。后来实践结束后,后期制作中,又看了一些资料,觉得认识有所加深,就写出了这样一篇东西,是我对乞讨行为深层次的思考,这算是我的个人总结。

梁鹏飞

哲学院2003级国学实验班

200331580043

这次社会实践本身也很好玩,行走在武汉的各个地方,当然也比较辛苦,天气真是热死了,每天白天的温度都有35℃以上吧,真是太热了。不过我们去了江汉路,司门口,在实践的同时也看了看武汉各地,见识风土人情,也是有一定见识的。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是能长见识的,这次实践也长了见识。

那些乞丐是很可怜的,顶着烈日,这使我想到了我的父母,以及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农民。他们总也要顶着烈日在土地上辛苦劳作,都不容易,为了生活而奔波,在火车站看到许多农民工进进出出,或猫或卧在火车站广场上,不由觉得为了生计的辛苦。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是我在学校没有见过的。

总之这次实践有许多感受,看了很多,想了很多,可是叫我写下来,又不知道怎么写,总之,很多很多。

牟磊

水利水电学院2003级

这次社会实践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社会与学校有太多不同。

从小到大,基本上我都一直是在学校和与学校相关的环境中度过的,我们山东省的高考压力很大,所以从小学到高中学习都很紧张,没有多少机会接触社会。我也一直把精力用在学习方面。到高中的时候,买衣服、鞋子这样的事情都是妈妈帮我做的。

所以这次社会实践,让我觉得与人打交道,办一件实际的事的确不大容易。开始还觉得好玩,后来要一直跟着一个目标走,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一天内的活动,这只是有点枯燥而已,后来晚上要跟着他看他的住所等情况,最困难的是和这些人的交谈,真的很困难,不知道和他们说什么好,不知道说什么才会令他们不会觉得别扭。有些人干脆不理我们,这很尴尬。我们给他钱,又觉得是一种交易,总之很别扭,很不容易。

另外,就是觉得在这么热的天气下,他们还得在大街上呆着,也真是很可怜的,听说,由于天气炎热,大部分流浪乞讨人员都不在武汉,这些肯留下的一定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吧,社会的确是很复杂的。

王学忠

水利水电学院2003级

行走在城市内

随着孙志刚事件的尘埃落定,以及新的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安置办法的出台,这场波及多个层面的社会大讨论似乎告一段落。但时过境未迁,在通过这次调查走访了武汉市多个流浪乞讨人员聚散地之后,我们发现对这一城市痼疾的处理并没有想象或者说媒介传播那么“妥善”。无论是喧嚣的街市还是宁静的校园,他们就像这座城市的幽灵一样在水泥构筑的森林中穿梭着,卑贱的双手颤抖着伸向行迹匆匆的人群,然后被人流瞬即淹没。

他们是灰色的,在城市明净的玻璃墙和靓丽的街灯下显得格外暗淡。

他们用脚步丈量着这个城市的维度,用惊人的耐力考验众人的神经。尊严和价值无关宏旨,生存才是人生的唯一期冀。

他们行走在城市内,也行走在冰冷目光交织的时空里。

而我们,行走在他们中间,接受一场直面灵魂的拷问。

李先忠

哲学院2003级国学实验班

200330880041

这次社会实践,使我觉得,一件事情不去真的做,是不会体会到它的真实情况的。只要真的开始做了,才会知道它是怎么回事。比如我们总是听说某人如何如何,某个地方怎么样怎么样,可是那毕竟是听说,如果不去真的感受一番,恐怕是永远不知道真实情况是真么样的吧。

以前我也看过许多报刊上的介绍乞丐的情况,但现在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那时对乞丐这种现象的看法是很模糊,不具体的,甚至很多可能是想当然的。通过这次具体的实践,真实的接触,才使我真正地了解到了一些关于乞丐的情况,虽然也远远称不上系统而具体,但是总是有收获的。

还有就是,以前,我们都听说,学过这个道理,即一定要从实践中学习,可是这个道理本身我们也是从书本上学来的,现在真正地实践过一回,我才更深体会到这个道理。要从实践中学习,书本是不可缺少的,但光有书本也不行,实际生活是更为重要的。

余 翔

遥感通讯与技术学院2003级

乞丐,在我的印象中并不陌生。我家楼下是一条繁华的街道,两侧满是大大小小的饭店、酒家,什么饺子广场、草原小肥羊、椰林海鲜城……这里汇集着川鄂鲁粤湘等地的各色美食,也同样游走着来自川鄂鲁粤湘等地的各色乞丐。

也许是本地的民族构成也比较多样的缘故,最常见的,是穿着民族服装,背着婴儿,眼神空洞的妇女,也有老妇人,拄着竹竿,颤巍巍地,手里晃着一只缺了口的瓷碗,不说话,不讨,只是那么蹒跚却又坚定地跟着你,竹竿笃笃点得人心口憋闷。大多数人见得惯了,远远看见,早早躲开,即使被跟上了,也是一脸笃定,大步生风,料想老幼妇孺之辈万难赶上。她们也还好是被拒绝惯了的,照旧缓缓而行,向下一处车辆云集之地走去。也有心软的,丢几张毛票,她们口中便喃喃出几句听不清楚的话来,料想是好人好命之类,施舍者却早已走远了。

还有一类人,也集中在饭店附近,不是讨钱,而是讨饭,真正的讨饭。看见有人手中拎了打包的饭盒出来,就凑上去,说辞大致是投亲不着,几天没吃东西了,不要钱(这是着重说明的),只求留点饭吃。这些人大多是衣服尚算整齐,口齿清楚,但只讨饭而不讨钱,如何维持生计,还是个问题。

而武汉的乞丐则似乎要执著和强硬得多了,不知是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的个性,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小孩抱着路人的腿强行乞讨的事情,在别处还真的没有听说过。

尽管这次实践的实行与我们原先想达到的目的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也可以说是为我们日后进一步对这项课题进行调研打下了基础。

李旸

哲学院2003级国学实验班

200330290068

地址:中国 武汉 珞珈山 邮编:430072 版权所有 © 2013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教师登陆 旧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