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校友之窗  >  校友园地

青春的哲学系,青春的我们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6-05-30

当二十年前,中国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进入一个新的春天的时候,年轻的我们——84级的哲学学子来到了朝气蓬勃的珞珈山,来到了再次焕发青春的哲学系,开始了青春的大学时光。

我们的青春真是精彩,因为那个时代的珞珈山真是精彩。我们有全国最美的校园,有全国最年青的校长,有在全国率先实行的学分制,有华中地区最大的图书馆,有那么多的讲座和社团,有太多太多的惊喜和激动……让年轻的心欢快地跳动,感受祖国的进步和校园的快乐。我们感叹,生在60年代是个错误,但在80年代上大学实在值得庆幸。我们歌唱着改革开放的赞歌,呼吸着自由的空气,陶醉在东胡之滨、珞珈山下,不断地学习、奋进、思索,让青春的足迹深深扎根在珞珈山上。感谢时代,感谢青春,感谢青春的珞珈山。

年轻的我们真是幸福,在今天已离开本科教学岗位的老教师、老教授,当时正是人生的第二个青春,他们借着拨 乱反正、改革开放的东风,将他们最华美的乐章、最渊博的知识奉献给了我们。陶德麟、陈修斋、杨祖陶、萧箑夫、朱传棨、雍涛、陈祖华……等等,他们今天都已是大师、名师,而当年他们在课堂上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和学术引导,他们在讲座上对我们深深的教诲和启迪,至今犹在耳边、还在心中。老师们诲人不倦的高尚风范、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青春的学术智慧,让年轻的我们终身难忘、终身受益。

年轻的我们真是幸运,在今天已是名师、博导的正值人生壮年的各位老师,当年也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他们不仅年轻,而且以他们最旺盛的精力、最富创新的思想,为我们打开哲学之门,带着我们一起去思考、去探索。他们就像哥哥姐姐领着迷路的小弟弟小妹妹一样,带我们穿梭在中外哲学之林中,使我们这群年幼无知的孩子,终于走进了哲学的殿堂。郭齐勇、李维武、汪信砚、何萍、邓晓芒、赵林……等等,没有他们手把手的引路,我们将会始终徘徊在哲学的大门之外。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用青春为我们的人生画上了最绚丽的色彩,使我们的青春格外艳丽。

年轻的我尤其庆幸,不仅在哲学系读完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还有幸在工作几年之后又来到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陈楚佳老师是我攻读伦理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指导老师,没有陈楚佳老师的引路和指导,我也不会从事伦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陶德麟教授是我攻读唯物史观方向的博士生导师,我的成长道路无不凝聚着先生的心血,先生在我攻博期间担任着繁重的行政和科研工作,不惜牺牲休息时间给予我学业上的指导。几年的博士生生涯,在导师的指引下,并借助于导师的深厚哲学功底,为我的伦理学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二位导师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我教诲与鼓励,更是在为人师表方面给我树立起了榜样与楷模。能在学术的道路上遇到两位恩师的指点,是我人生之大幸。今天如果说我在伦理学研究上取得了一点成绩的话,完全是我的两位导师和各位老师精心指教的结果。老师的恩情无以为报,此文算作学生的一份薄礼献给我的两位恩师,献给培养我的哲学系和哲学系的各位老师。

如今已经不再年轻的我,对于一直未能在哲学系工作深感遗憾。好在我还在珞珈山这片热土上耕耘,这不仅使我可以近距离地关注哲学系的发展,又使我因一定距离而对其所生的美感时时荡漾在心中。在我心中,在我们心中,我们的珞珈山永远年轻,我们的哲学系永远年轻!

(作者为哲学系84级本科生,现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