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珞珈传统与近百年中国哲学研究——暨萧萐父先生铜像落成纪念会议”成功举办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网讯(通讯员 刘佳源、陈瀚钊、管玉琢、曹承冠)9月12日—14日,“珞珈传统与近百年中国哲学研究——暨萧萐父先生铜像落成纪念会议”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举办。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武汉大学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8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萧萐父先生的家属代表与会。

开幕式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卢昌宁主持。武汉大学副校长陆伟、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浙江大学吴根友、中国人民大学何建明、萧萐父家属代表萧萌等出席并先后致辞,分别回顾珞珈中国哲学传统、萧萐父先生贡献,阐发传承其精神、赞誉其精神高度、回顾其友谊、介绍其生平及铜像制作过程等。(详情参见:https://philosophy.whu.edu.cn/info/1033/121091.htm

本次会议历时三天,分两场主旨报告以及三个分会场进行。学者们围绕“珞珈中国哲学的思想脉络与学术贡献”、“萧萐父‘明清启蒙论’的当代诠释”、“珞珈学人与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诗化哲学与珞珈中国哲学的特质”、“经子传统与中国哲学百年转型的多维透视”等议题,共缅萧萐父先生的学术贡献与精神风范,追溯珞珈中国哲学传统的源流,共话百年中国哲学之精神气象。


第一场大会主旨报告由武汉大学储昭华教授主持。

储昭华教授主持大会主旨报告

李维武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

武汉大学李维武教授的报告以“萧萐父先生早期启蒙说的思想内蕴与当代意义”为主题。他指出,萧先生的早期启蒙说,既是对前辈与时贤早期启蒙说成果的吸取与承续,又有他自己对早期启蒙说所作的独特的思想贡献。这些思想内蕴不仅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有其自身的历史来源,还揭示了随着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中国哲学有着自身的现代转型和传统更新路径。

吴根友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

浙江大学吴根友教授的报告以“历史之维与‘正确的主体思想’——萧萐父的‘历史哲学’思想探论”为主题。他指出,萧先生以古今中西文明为视野,结合当代考古成果,探讨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下的中国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强调历史感与现实感的交互,使历史思考化为文明经验,启迪当下、照亮未来,这对确立现代中华文明的精神主体性具有重要启示。

郑朝波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

海南师范大学郑朝波教授的报告以“萧师与《举要》”为主题。在他看来,萧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既是其课堂讲授的结晶,也是其哲学史研究的重要著作,凝聚了先生多年的心血。该书综合运用文献学、目录学、校雠学、版本学、史源学等多门学科方法,具有建立在理性与实践基础上的深厚历史感,尤其重视学术流派思想渊源与演化过程,并强调典籍的时代性。

徐水生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

武汉大学徐水生教授的报告以“王国维的哲学思想与日译西学——以《哲学丛书初集》的王译三书为重点”为主题。他认为王国维所翻译的日本学者的哲学论著《哲学概论》《心理学》《伦理学》三书,是青年王国维的思想启蒙之书、新方法论的来源,且不论是对他本人的思想转变和学术研究,还是对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和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田文军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

武汉大学田文军教授的报告以“梁启超与中国哲学史”为主题。田教授指出,清末民初之际,古典时代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已趋于终结,亟需有人来总结清代的学术发展,探寻中国哲学史新的研究途径和方法,梁启超则充当了承担这一学术使命的角色。他以其倡导的关涉国家民族强盛的“新史学”为前提,考察清代学问,并直接推动了胡适等人之后的探索。

杨华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

武汉大学杨华教授的报告以“形法数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他指出,万事万物皆有其“形”,相近之形所反映的共同规律,即为“法”。于地有地形之法,于人有人形之法,于物有物形之法。对这些“法”的揭示,则是“形法之学”。后世所谓“形法家”多局限于看地形与风水,实为对刑法之学的矮化。形法本旨是根据一切事物之形以判断吉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积淀。


第二场大会主旨报告由武汉大学廖璨璨副教授主持。

廖璨璨副教授主持大会主旨报告

李大华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

深圳大学李大华教授的报告以“启蒙之义与启蒙之时”为主题。他指出,启蒙的含义涵括孩童发蒙、欧陆启蒙运动以及康德理性成熟的启蒙。萧先生的“启蒙”是第二种含义,即“启发蒙敝”,引导人们摆脱蒙蔽、直面真知。明清启蒙思潮所争取的是道德的正确性,却缺乏科学理性。李教授强调,我们需要以“正确的主体性”态度重新审视明清思想,从而深化对中国早期启蒙的理解。

龚隽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

中山大学龚隽教授的报告以“近代经史之学与佛学研究”为主题。他梳理了新史学的佛学研究、哲学性的佛学研究与经史之学的佛学研究三种近代中国佛学研究类型,并讨论了近代佛学研究中的自身传统与域外经验的问题。龚教授认为,近代中国佛学与经史之学的探究,并没有从理论和学术实践层面根本解决知识与价值融合的问题,但他们的探索经验对我们当前的佛学研究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何建明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何建明教授的报告以“从误解的冲突到包容的对话——中国现代人间佛教的基督教观念再认识”为主题。他认为,太虚大师和星云大师之间的承继关系,既展现出中国佛教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也体现在其对待基督宗教的认知态度上的从误解的冲突到包容的对话的历史性转变,这也展现出近百年中国佛教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冲突走向包容的现代性和世界性特征。

余来明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

武汉大学余来明教授的报告以“珞珈山的哲学史”为主题。他提出,从学术层面来看,中国哲学史的写作也是建构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珞珈山的前辈先哲在中国哲学史的书写上有着重要的贡献,包括编写《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纲》《中国辩证法史》《中国哲学通史》等著作,也形成了具有“珞珈山特色”的哲学史书写范例。


本次会议的学者论坛分为三个分会场同时进行。

第一分会场的学者论坛总共分为两组进行。

第一组由深圳大学问永宁教授主持,武汉大学肖航副教授评议。

湖南大学陈仁仁教授结合萧先生的“人文易”思想的古今易学学术脉络、内容与提出背景等方面,论证其性质是一种文化精神和自觉,而非哲学本身。中山大学陈畅教授阐明萧先生在“早期启蒙说”视域下将黄宗羲思想视为相互支撑的整体,并认为“后十六世纪问题”的说法肯定心学的革命性,可以补正前者。内蒙古大学张志强副教授以张岱年、冯契和萧萐父为例,认为他们既基于马克思主义而从“范畴”等认识论路径理解中国哲学,又以中国哲学丰富马克思主义话语。南昌大学介江岭老师指出,萧先生既肯定现代新儒学立足传统并接合现代性的旨趣,又反对其道统化的立场,体现兼具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思想特点。武汉大学叶玲博士从易学的诗意化的意象思维、禅宗的哲思与诗化语言、“梦”的意象对学者生活的诗化等方面,系统地论述萧先生的“诗化哲学”思想的表现层次。在评议和讨论环节,武汉大学肖航副教授探讨了人文主义关怀与文本研究的关联、萧先生作为传统与现代知识分子之间过渡的缩影等话题,深圳大学李大华教授补充说明了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学风与政治的关系。

第二组由湖南大学陈仁仁教授主持,中山大学陈畅教授评议。

深圳大学问永宁教授指出“启蒙”处理的是传统和现代的断裂问题,且面临启蒙思想内部的矛盾、需要外部经济支撑、价值观念与实际进步之间的张力等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张锦枝副研究员指出狄百瑞放弃西方中心主义,试图沟通自由主义与儒家,并从黄宗羲回溯理学,可以为理学与明清启蒙的贯通问题提供范例。武汉大学王林伟副教授通过梳理哲学的原初语境与思想脉络,阐明诗和哲学的原初统一及其在中西哲学史中的分离和张力,呼应萧先生的“诗化哲学”说。华中科技大学廖晓炜副教授从哲学史研究的“纯化”和“泛化”出发,对比和反思劳思光和斯金纳的研究方法,认为应还原文本语境和言说意图以更准确地理解哲学思想。暨南大学刘依平副教授将“说”由文体之名泛化为经典诠释方法,回溯与梳理其在经学史中的演变历程及功能角色的转换,由以观照经典的变动与哲学史的连续和断裂。武汉大学王蕊博士从历史背景、阶段划分及定位、西学传入与现实困境、哲学阐释、历史影响五个方面,梳理梁启超在“早期启蒙”视域下对船山的论说。在评议和讨论环节,学者们就“早期启蒙说”的实质内涵、“说”的文体特质和诠释特点、梁启超观点的得失等问题进行了澄清和探讨。


第二分会场的学者论坛总共分为两组进行。

第一组由东方出版中心刘佩英副总编辑主持,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栋材副教授评议。

中南民族大学孙卫华副教授考论了《宋评明夷待访录》的成书背景与思想内涵,指出其反映了儒学近代转型中的张力与困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程郁老师分析了《春秋繁露》五行诸篇如何通过象征体系建构人伦与政治秩序,揭示了董仲舒思想的整合性与超越性。贵州中医药大学庞雯予副教授阐述了萧萐父“伦理异化”说的理论来源与当代价值,强调其对构建健康人伦关系的启示。武汉大学黄燕强副教授与其学生卢金通回顾了近二十年萧萐父哲学思想研究,系统总结了其在方法论、启蒙说与船山学等方面的学术贡献。大连理工大学姜含琪老师从“两化”视角探讨了明清经学与自然科学的互动,指出该过程为中国学术现代转型提供了历史经验。在评议环节,评议人、与会学者就文献考辨与思想阐释的关系、传统观念的现代转化等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第二组由武汉大学吴默闻副教授主持,中南民族大学孙卫华副教授评议。

中南大学胡栋材副教授讨论了《晚明清初儒学转型研究》,指出“明清之际”研究正呈现从理气关系到主体性思维的新动向。华中科技大学王博老师重释顾炎武的“器识”论,强调其融历史意识、道德动机与实践效用为一体的知识论范式。武汉大学马晓见老师提出《海国图志》是中国思想从“古今之争”转向“古今中西之争”的关键文本,标志着内生现代性的重要分水岭。武汉理工大学吕威副教授从文明史观、辨伪经活动、微言大义与三世说四个方面,分析了康有为语言哲学的过渡性与时代性。武汉大学汪日宣博士比较了“周制”与“西制”在中国近代理想政制构建中的变奏与互动。在评议与讨论环节,评议人、与会学者就不同制度传统的对话、语言哲学与经世致用的结合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第三分会场的学者论坛总共分为两组进行。

第一组由武汉大学秦平副教授主持,香港中文大学郑泽绵副教授评议。

武汉大学欧阳祯人教授介绍了刘鉴泉的人学思想,其中包括对梁启超、梁漱溟二人自由主义的批判和与宇宙相接续的“人道”理论。武汉大学孙劲松教授阐述,汪辉祖作为幕僚在“官箴”书籍中描述神鬼、因果,意在通过宗教性的“神道设教”引导官僚大公无私。苏州大学吴忠伟教授基于儒耶对论的视角,阐释了阳明心学存有论的二元性,即对普遍心体的诉求和作为“个体性”的主体之间的张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浩浩特任副研究员分析了明中期的唐顺之的心学认识和历算技术,探索了天文历学与心学的关系乃至科学与儒学的关系。在评议与讨论环节,老师们就各人物的学说细节展开了追问与补充。

第二组由武汉大学孙劲松教授主持和评议。

武汉大学陈乾奕博士代导师文碧芳教授发言,梳理了英敛之用天主教教理对理学天理良知的革命性改造,以及用理学的义理对天主教教理的创造性阐发。香港中文大学郑泽绵副教授从儒佛关系、夏夷之辨、神灭论之争、诗歌风格等方面分析了谢灵运和庐山慧远的差异,彰显了东晋以来“玄佛合流”的表面下的玄佛分歧与竞争。深圳大学王顺然副教授主要从人间方面阐述了儒家道德实践的强制性维度,礼仪纲常由于“人人如此做”在众人构成的他者社会中发挥了强制力。湖北工程学院张敏副教授阐述了“孝治”思想经由曾子学派、孟子等的演进脉络,讨论了“孝”从家庭伦理扩展为国家治理法则所面临的实践困境。比利时根特大学邹小舟博士突出了李大钊早期思想中“自我”作为“国民”的政治指向,指出其批判传统的同时也受到儒家尤其是孟子的影响。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大数据与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许云龙介绍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儒家视域下“关系性主体”能提供超越主客对立的路径。评议和讨论环节中,各位老师就研究领域的扩展、文本论证的细节展开了探究。

14日上午举行了本次会议的闭幕式,由武汉大学李巍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吴根友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

/private/var/folders/b7/c794y9351rxb4z8khc2ylfzc0000gn/T/com.kingsoft.wpsoffice.mac/picturecompress_20250916213028/output_1.jpgoutput_1

李巍教授主持会议闭幕式

/private/var/folders/b7/c794y9351rxb4z8khc2ylfzc0000gn/T/com.kingsoft.wpsoffice.mac/picturecompress_20250916213127/output_1.jpgoutput_1

吴根友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

吴根友教授指出,萧萐父先生学术传统宏阔,正如其诗句所言:“漫汗通观儒释道,从容涵化印中西。”这一传统在后辈珞珈中哲学人中薪火相传,在珞珈山中哲学脉中得以充分体现。萧先生治学不仅繁芜广大,更以王夫之研究为代表,形成明清哲学的精专之学。他强调,继承珞珈中国哲学传统,需要舍弃门户之见,在萧先生开拓的学脉上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研究。对萧先生思想的研究,必须置于近百年中国文化与思想发展的脉络中加以理解。作为时代中的历史人物,萧先生既具有时代的烙印,又有超越同时代人的地方,即能够真诚反省自我,正视自己身上的时代印痕,萧公这一光风霁月的人格与深厚学问,值得后人不断继承与弘扬。

“丹心代代燃心炬,留予吹沙继启人”。至此,“珞珈传统与近百年中国哲学研究——暨萧萐父先生铜像落成纪念会议”圆满落下帷幕。

(摄影:路雨桐、曲劲羽、曹承冠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